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须菩提是什么意思,以及须菩提祖师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须菩提就是假菩提吗?
-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什么意思?
- 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- 西游里的须菩提是谁?
- 须菩提是什么意思
- 佛经中经常出现的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Q1: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须菩提就是假菩提吗?
“须菩提”是外来语的音译。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恒乐安定、善解空义、志在空寂”著称,号称“解空第一”。
凡是音译词,只表示读音,不能按汉字的字义作解释。
例如美国前任总统叫“Trump”,从发音上,近似于汉语的“特朗普”,或者是“川普”。按读音翻译的词语,不能再从汉字反过来解释意义。如同“释迦牟尼”,都不能按汉字逐一解释。
Q2: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什么意思?
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,於意云何就是"你觉得怎麼样","你的意见是什麼"的意思。这是佛陀在询问须菩提的意见。
《金刚经》中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:
佛陀在般若会上,对须菩提说道:
「须菩提!你很有辩才,能深体真空的道理。今天在场聚会的菩萨很多,你可以向他们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,满足他们的所学,以共勉精进吧!」
佛陀这么一说,在座的会众都知道般若法门,是甚深玄妙的法门,所以心中都猜想道:「须菩提尊者能以自己的智能辩才来宣说如是微妙之法呢?还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宣说呢?」
须菩提知道会众的心意,他就说道:
「佛陀的慈命是不能违的,弟子们来说教,不论深浅的教法,如果要能说得契理契机,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。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说教,劝人修学,才能获证到法的本能,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。我现在以佛陀的威神之力,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理,这不是我的智能辩才之力。」
须菩提很谦虚,他说后又再顶礼佛陀,对佛陀禀告道:
「佛陀!弟子受您的慈命,说明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,但是什么法才名为菩萨呢?什么法才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呢?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,也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,就是这两个法的名称我也没有去分别。我以这样的认识来说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。请您先慈悲开示,我能够满足菩萨们的所学吗?」
佛陀很欢喜的回答道:
“须菩提!菩萨只有名为菩萨,般若波罗蜜多也只有名为般若波罗蜜多,所谓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名称,也只有名称而已。这本是不生不灭,不过为了便于宣说才假为立名。这个假名,不是在内,不是在外,也不是在内外之间,本来就是不可得。
譬如讲『我』,亦唯有假名,我的本体,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。有为的诸法,如梦、如响、如影、如幻、如阳焰、如水中月。可是,须菩提!菩萨要证得不生不灭,仍然是要修学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的假名与假法。”
「须菩提!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,色受想行识的常与无常,乐与苦,我与无我,空与不空,有相与无相,有为与无为,垢与净,生与灭,善与恶,有漏与无漏,世间与出世间,轮回与涅盘,都是不可执着分别的,其它一切诸法都是这样。
须菩提!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因为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,不应对诸法起分别之想,应住于空,住于无分别。菩萨修六波罗蜜等其它诸行,也是不见菩萨的名,不见般若波罗蜜多的名。菩萨只有求一切智,知道一切是诸法的实相,而这个实相才是不垢不净的。
假若菩萨能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知道名相是权巧而假为的安立,则对色受想行识和其它的一切诸法,都不生起执着,对智能不生执着,对神通也不起执着,对什么都不执着。为什么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呢?因为有执着就是不可得。
须菩提!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,对一切法都不起执着时,才能帮助完成六波罗蜜多的修行,才能进入修行者的正位,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,具足神通,畅游佛国,化益众生,庄严清净佛土,自己安住于自在解脱的境界。
须菩提!色,是菩萨吗?受想行识是菩萨吗?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吗?地水火风空识是菩萨吗?远离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地水火的人是菩萨吗?」
”佛陀!这以上都不可名为菩萨。”须菩提回答说。
「须菩提!你说这以上都不名菩萨,这是什么缘故呢?可以说明吗?」
「佛陀!本来所谓众生者,是不可知、不可得的,不论什么法甚至菩萨都是如此。说有这个法,说没有这个法,以及远离法性,都不名为菩萨。」
佛陀听须菩提的回答,很高兴的称赞道:
「对啦,须菩提!所谓菩萨,所谓般若波罗蜜多,皆是不可得,菩萨虽要修习,但本无修习。须菩提!我再问你,色受想行识等诸法是菩萨义吗?」
「佛陀!色受想行识等都不是菩萨义!」须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。
佛陀又再欢喜的嘉许须菩提道:
「须菩提!你说得很对,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,色受想行识的诸法,或常或无常,或有为或无为等,皆是不可得。菩萨应以海阔天空的心情修习般若波罗蜜多。
「须菩提!你说你没有见到菩萨与菩萨名的法,法与法界,法界与眼界,眼界与意界等,这些相对的法并不是对立的。是什么原因呢?如你所说,菩萨如此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也不得菩萨名,这才真名菩萨,真名般若波罗蜜多,这才是为菩萨所说之教。」
在数万听众的般若会上,为诸大菩萨说教,佛陀和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,因为甚深微妙的空的真理、空的哲学,唯有须菩提才能深刻体证和了解。就这样,他解空第一的盛名,在僧团中受到普遍的尊敬。
扩展资料:
《金刚经》的思想中心
1、着重“无相”
“无相”与原始般若的“无受三昧”、“是三昧不可以相得”称之为“离相门”一样。《金刚经》说“无相”而不说“空”,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。
2、着重“无我”的菩萨行
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,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“无我”。而古传般若即以“无我”悟入实相。“原始般若”阐明菩萨(我)与般若(法)不可得(空),原理是一样的。但《金刚经》不只说“无我”,也说“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”。
3、着重“利他”的菩萨行
般若的原义,菩萨行重於自行。《中品般若》的不退菩萨“报得波罗蜜”、“报得五神通”,“成就众生”,“庄严国土”。《金刚经》着重菩萨“受记”、“度众生”、“庄严国土”,与《中品般若》的重利他行相合。
4、着重佛的体认
如说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,“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”──佛是离一切相的。“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”,“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,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,即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。
5、佛和法的并重
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,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(重法)。而《金刚经》是重法又重佛(塔)的(与《法华经》相同),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《金刚经》(佛典)
百度百科—须菩提
Q3: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“须菩提”意译为善业、善吉、善现、善实、善见、空生。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。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,智慧过人,然性恶劣,嗔恨炽盛,为亲友厌患,遂舍家入山林。山神导之诣佛所,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,师自悔责忏罪。后得须陀洹果,复证阿罗汉果。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,被誉为“解空第一”。于佛陀之说法会中,常任佛陀之当机众,屡见于般若经典中。
【比丘】
梵语 bhiks!u,巴利语 bhikkhu 之音译。又作苾刍、苾刍、煏刍、备刍、比呼。意为乞士、乞士男、除士、薰士、破烦恼、除馑、怖魔。乃五众之一,七众之一。指出家得度,受具足戒之男子。至于比丘尼乃梵语 bhiks!uN!i^ 之音译。又作苾刍尼、苾刍尼、煏刍尼、备刍尼、比呼尼。意为乞士女、除女、薰女。又称沙门尼、尼。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。比丘原语系由“求乞(bhiks!)”一词而来,亦可解为 bhinna-kles/a,破烦恼者之意。
据大智度论卷三载,比丘之语义有五种,即:(一)乞士(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),(二)破烦恼,(三)出家人,(四)净持戒,(五)怖魔。其中,破恶(破烦恼)、怖魔、乞士,称为比丘三义,与“阿罗汉”一词语义中之杀贼、应供、无生等三义,合称为“因果六义”(比丘为因,阿罗汉为果)。
有关比丘之种类,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(名想)比丘(有名无实之比丘)、自言(自称)比丘(自称比丘者)、为乞(乞丐)比丘(为乞食而生活者)、破烦恼(破惑)比丘(真比丘)等四种比丘。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、相似、自称、善来、乞求、著割截衣、破结使等七种比丘。
比丘、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,依律而有异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。又比丘尼应敬比丘,故制定八敬法(又作八敬戒、八尊重法、八不可越法),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。八敬法即:(一)每隔半月,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。(二)跟从比丘安居。(三)安居结束,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。(四)从比丘受具足戒。(五)不可辱骂比丘。(六)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。(七)犯轻罪时,从比丘而忏悔。(八)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,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。
Q4:西游里的须菩提是谁?
菩提祖师,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,收孙悟空为徒,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、筋斗云,但菩提祖师却要求孙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状况。
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,是如来佛祖的师弟。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。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,建立佛教,把西方教吞并。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,将高山命名为“灵台方寸山”,与“天竺灵山”相对。
孙悟空拜别须菩提后,《西游记》再也没有出现须菩提。估计他是解散弟子,重起法号了。须菩提给自己改了个什么法号呢?——弥勒佛。弥勒佛又称“未来佛”“东方佛”,在佛教的地位中仅次于释迦牟尼。“菩提”是释迦牟尼的别号,“须”是必须、应当的意思,须菩提,即“应该是菩提,只是现在还不是”,和“未来佛”意思相同。“须菩提”这三个字就像一个广告,对吸纳门徒,扩大影响有好处。
“东方佛”的“东方”是相对释迦牟尼的“西天”而言的,如来佛和弥勒佛各居西东,灵台方寸山在灵山的东面,势力范围依然局限在西牛贺洲,并未涉及东土中国。尽管弥勒佛是名正言顺可以接替如来佛的候选人,但他并没有发展“武装力量”的权限,因此他光明正大地自立山头,招纳门徒,却只敢秘密教授孙悟空神通和武术,唯恐被如来佛知道。而如来佛也不放心,派了耳目在他身边。
后来,弥勒佛的黄眉弟子下凡,虚设了小雷音寺。小雷音寺的意思和灵台方寸山一样,“台方寸”表明灵台方寸山规模比灵山小,小雷音寺也强调了“小”字,弥勒佛处处用心,事事效仿佛祖。
孙悟空请了几路神仙下界也不是“黄眉老佛”的对手。这次请救兵与众不同:以往遇到为难之处,孙悟空第一个会想到去请观世音,但这次他几乎走投无路了,也没想要去请观音菩萨,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来到西牛贺洲,这里靠近灵台方寸山,是须菩提的地盘,请观音菩萨这样的如来佛的亲信来是很不妥当的。所以他对功曹说:“怕问菩萨之原由,愁见如来之玉像。”他不想请佛教的神仙,尤其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。
不过,弥勒佛自己来了。他来的第一句话是:“悟空,认得我吗?”孙悟空没有和弥勒佛有过交往,弥勒佛也是第一次在书中出现,他为何要说“认得我吗”?可见二人曾经是相识的。孙悟空走近了看,连忙下拜,说:“东来佛祖,哪里去?弟子失回避了,万罪,万罪。”孙悟空可是个见了玉帝也不拜的人,但见到授业师父却让他心中惶恐,所以连忙下拜。自己是被师父赶走的,本应回避,但已经遇到了,只好说自己“万罪”。他不敢叫师父,只称呼弥勒佛的尊号,但还是自称弟子。此时他心中应该还是很感激恩师的。
他问弥勒佛那黄眉老佛是什么妖怪,并称弥勒佛为“老爷”。老爷是长辈,也有尊重和亲近的意思。但当弥勒佛说那是自己的黄眉童儿时,孙悟空却高叫一声:“好个笑和尚,你??教他诳称佛祖,陷害老孙。”“陷害”是处心积虑的谋划,不是临时起意的刁难,孙悟空认为小雷音寺这一难就是弥勒佛设下的圈套:黄眉老怪对自己的招式了如指掌,他那口袋又很厉害,不是弥勒佛要他来为难自己,自己也绝不至于如此受挫,拜弥勒佛为师,简直就是为了受他的愚弄和摆布的??因此孙悟空才对曾经的师父陡然失去了尊敬之心,骂他是“好个笑和尚”!
孙悟空一见弥勒佛,叫了三种称呼,这是很少见的,也体现了孙悟空当时矛盾复杂的心情。面对这样一个让自己受罪的人,自己这一身本事却是拜他所赐,真是五味杂陈。但此时收服妖怪才是最重要的,孙悟空还是全力配合弥勒佛。弥勒佛让孙悟空变成一个西瓜。以孙悟空桀骜的性格,本不会轻易听别人指使,而弥勒佛却理直气壮地要孙悟空听自己的,孙悟空也的确听从了,可见他们之间还残存着一些默契。
弥勒佛知道黄眉童儿喜欢吃西瓜,果然黄眉童儿把孙悟空变的西瓜吃进肚子里了。而弥勒佛也知道孙悟空喜欢钻进别人的肚子里,才让他变化。就连唐僧他们都不知道孙悟空有这种本事:到狮驼岭的时候,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大战狮子精,孙悟空被狮子精吞进肚子,猪八戒还以为孙悟空小命玩完了呢,回去在唐僧面前要散伙分家。孙悟空道:“此计甚妙,你却如何认得我变的西瓜?”当初孙悟空和观音合力擒黑熊精,孙悟空吃了两个药丸中的一颗,然后变成药丸,他变的药丸大一点,好让观音分辨,这说明孙悟空的变化连观音也难以分辨。而弥勒佛却笑道:“任凭你变成什么,我都知道。”他对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知根知底,因为本来就是他教孙悟空的。
见到黄眉童儿时,弥勒佛说:“孽畜,认得我吗?”和对孙悟空说的话一样,只是他对孙悟空言语亲切,对黄眉童儿却言语犀利。因为他让黄眉童儿盘踞小雷音寺、自称佛祖,本意是想羞辱和刁难唐僧,让他消极取经,但黄眉童儿却刁难孙悟空,把对象搞错了。黄眉老怪和别的妖怪不同,路上几乎所有的妖怪都是冲唐僧来的,但黄眉老怪只针对孙悟空,要和他打赌,看谁能打得过谁。他知道孙悟空是自己的师兄,一心想要把孙悟空打得抬不起头来,好证明自己的本领比师兄强。
Q5:须菩提是什么意思
须菩提
【拼音】:xū pú tí
【解释】:1.梵语subhūti的音译。或译为“须浮帝”、“须扶提”、“苏部底”等。意译为“善现”、“善见”、“善吉”、“空生”等。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2.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。
【例句】:佛告须菩提,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
Q6:佛经中经常出现的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,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,一切是因缘所成,一切也由因缘所灭。因缘,就是“空”的最好注解。
空,不是空了没有的空,不是空空洞洞的空。空,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,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,空是充满了革命性和积极性。
空,是大乘佛法的义理;空代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。不是佛陀的弟子,固然不能了解到空理,就是佛陀的一般弟子,也很少能懂得空的妙义。
扩展资料:
须菩提 [ xū pú tí ]
1.梵语subhūti的音译。或译为“须浮帝”、“须扶提”、“苏部底”等。意译为“善现”、“善见”、“善吉”、“空生”等。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
《维摩诘经·弟子品》:“佛告须菩提:‘汝行诣 维摩诘 问疾。’”僧肇 注:“须菩提、秦言吉。弟子中‘解空第一’也。”
2.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。《景德传灯录·百丈大智禅师》:“於是创意别立禅居,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,号曰长老,如西域道高腊长,呼须菩提等之谓也。”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须菩提
关于须菩提是什么意思和须菩提祖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须菩提是什么意思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温度4~17°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须菩提是什么意思,以及须菩提祖师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须菩提就是假菩提吗?
-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什么意思?
- 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- 西游里的须菩提是谁?
- 须菩提是什么意思
- 佛经中经常出现的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Q1: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须菩提就是假菩提吗?
“须菩提”是外来语的音译。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恒乐安定、善解空义、志在空寂”著称,号称“解空第一”。
凡是音译词,只表示读音,不能按汉字的字义作解释。
例如美国前任总统叫“Trump”,从发音上,近似于汉语的“特朗普”,或者是“川普”。按读音翻译的词语,不能再从汉字反过来解释意义。如同“释迦牟尼”,都不能按汉字逐一解释。
Q2: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什么意思?
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,於意云何就是"你觉得怎麼样","你的意见是什麼"的意思。这是佛陀在询问须菩提的意见。
《金刚经》中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:
佛陀在般若会上,对须菩提说道:
「须菩提!你很有辩才,能深体真空的道理。今天在场聚会的菩萨很多,你可以向他们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,满足他们的所学,以共勉精进吧!」
佛陀这么一说,在座的会众都知道般若法门,是甚深玄妙的法门,所以心中都猜想道:「须菩提尊者能以自己的智能辩才来宣说如是微妙之法呢?还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宣说呢?」
须菩提知道会众的心意,他就说道:
「佛陀的慈命是不能违的,弟子们来说教,不论深浅的教法,如果要能说得契理契机,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。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说教,劝人修学,才能获证到法的本能,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。我现在以佛陀的威神之力,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理,这不是我的智能辩才之力。」
须菩提很谦虚,他说后又再顶礼佛陀,对佛陀禀告道:
「佛陀!弟子受您的慈命,说明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,但是什么法才名为菩萨呢?什么法才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呢?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,也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,就是这两个法的名称我也没有去分别。我以这样的认识来说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。请您先慈悲开示,我能够满足菩萨们的所学吗?」
佛陀很欢喜的回答道:
“须菩提!菩萨只有名为菩萨,般若波罗蜜多也只有名为般若波罗蜜多,所谓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名称,也只有名称而已。这本是不生不灭,不过为了便于宣说才假为立名。这个假名,不是在内,不是在外,也不是在内外之间,本来就是不可得。
譬如讲『我』,亦唯有假名,我的本体,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。有为的诸法,如梦、如响、如影、如幻、如阳焰、如水中月。可是,须菩提!菩萨要证得不生不灭,仍然是要修学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的假名与假法。”
「须菩提!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,色受想行识的常与无常,乐与苦,我与无我,空与不空,有相与无相,有为与无为,垢与净,生与灭,善与恶,有漏与无漏,世间与出世间,轮回与涅盘,都是不可执着分别的,其它一切诸法都是这样。
须菩提!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因为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,不应对诸法起分别之想,应住于空,住于无分别。菩萨修六波罗蜜等其它诸行,也是不见菩萨的名,不见般若波罗蜜多的名。菩萨只有求一切智,知道一切是诸法的实相,而这个实相才是不垢不净的。
假若菩萨能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知道名相是权巧而假为的安立,则对色受想行识和其它的一切诸法,都不生起执着,对智能不生执着,对神通也不起执着,对什么都不执着。为什么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呢?因为有执着就是不可得。
须菩提!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,对一切法都不起执着时,才能帮助完成六波罗蜜多的修行,才能进入修行者的正位,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,具足神通,畅游佛国,化益众生,庄严清净佛土,自己安住于自在解脱的境界。
须菩提!色,是菩萨吗?受想行识是菩萨吗?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吗?地水火风空识是菩萨吗?远离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地水火的人是菩萨吗?」
”佛陀!这以上都不可名为菩萨。”须菩提回答说。
「须菩提!你说这以上都不名菩萨,这是什么缘故呢?可以说明吗?」
「佛陀!本来所谓众生者,是不可知、不可得的,不论什么法甚至菩萨都是如此。说有这个法,说没有这个法,以及远离法性,都不名为菩萨。」
佛陀听须菩提的回答,很高兴的称赞道:
「对啦,须菩提!所谓菩萨,所谓般若波罗蜜多,皆是不可得,菩萨虽要修习,但本无修习。须菩提!我再问你,色受想行识等诸法是菩萨义吗?」
「佛陀!色受想行识等都不是菩萨义!」须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。
佛陀又再欢喜的嘉许须菩提道:
「须菩提!你说得很对,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,色受想行识的诸法,或常或无常,或有为或无为等,皆是不可得。菩萨应以海阔天空的心情修习般若波罗蜜多。
「须菩提!你说你没有见到菩萨与菩萨名的法,法与法界,法界与眼界,眼界与意界等,这些相对的法并不是对立的。是什么原因呢?如你所说,菩萨如此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也不得菩萨名,这才真名菩萨,真名般若波罗蜜多,这才是为菩萨所说之教。」
在数万听众的般若会上,为诸大菩萨说教,佛陀和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,因为甚深微妙的空的真理、空的哲学,唯有须菩提才能深刻体证和了解。就这样,他解空第一的盛名,在僧团中受到普遍的尊敬。
扩展资料:
《金刚经》的思想中心
1、着重“无相”
“无相”与原始般若的“无受三昧”、“是三昧不可以相得”称之为“离相门”一样。《金刚经》说“无相”而不说“空”,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。
2、着重“无我”的菩萨行
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,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“无我”。而古传般若即以“无我”悟入实相。“原始般若”阐明菩萨(我)与般若(法)不可得(空),原理是一样的。但《金刚经》不只说“无我”,也说“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”。
3、着重“利他”的菩萨行
般若的原义,菩萨行重於自行。《中品般若》的不退菩萨“报得波罗蜜”、“报得五神通”,“成就众生”,“庄严国土”。《金刚经》着重菩萨“受记”、“度众生”、“庄严国土”,与《中品般若》的重利他行相合。
4、着重佛的体认
如说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,“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”──佛是离一切相的。“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”,“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,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,即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。
5、佛和法的并重
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,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(重法)。而《金刚经》是重法又重佛(塔)的(与《法华经》相同),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《金刚经》(佛典)
百度百科—须菩提
Q3: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“须菩提”意译为善业、善吉、善现、善实、善见、空生。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。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,智慧过人,然性恶劣,嗔恨炽盛,为亲友厌患,遂舍家入山林。山神导之诣佛所,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,师自悔责忏罪。后得须陀洹果,复证阿罗汉果。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,被誉为“解空第一”。于佛陀之说法会中,常任佛陀之当机众,屡见于般若经典中。
【比丘】
梵语 bhiks!u,巴利语 bhikkhu 之音译。又作苾刍、苾刍、煏刍、备刍、比呼。意为乞士、乞士男、除士、薰士、破烦恼、除馑、怖魔。乃五众之一,七众之一。指出家得度,受具足戒之男子。至于比丘尼乃梵语 bhiks!uN!i^ 之音译。又作苾刍尼、苾刍尼、煏刍尼、备刍尼、比呼尼。意为乞士女、除女、薰女。又称沙门尼、尼。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。比丘原语系由“求乞(bhiks!)”一词而来,亦可解为 bhinna-kles/a,破烦恼者之意。
据大智度论卷三载,比丘之语义有五种,即:(一)乞士(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),(二)破烦恼,(三)出家人,(四)净持戒,(五)怖魔。其中,破恶(破烦恼)、怖魔、乞士,称为比丘三义,与“阿罗汉”一词语义中之杀贼、应供、无生等三义,合称为“因果六义”(比丘为因,阿罗汉为果)。
有关比丘之种类,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(名想)比丘(有名无实之比丘)、自言(自称)比丘(自称比丘者)、为乞(乞丐)比丘(为乞食而生活者)、破烦恼(破惑)比丘(真比丘)等四种比丘。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、相似、自称、善来、乞求、著割截衣、破结使等七种比丘。
比丘、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,依律而有异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。又比丘尼应敬比丘,故制定八敬法(又作八敬戒、八尊重法、八不可越法),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。八敬法即:(一)每隔半月,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。(二)跟从比丘安居。(三)安居结束,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。(四)从比丘受具足戒。(五)不可辱骂比丘。(六)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。(七)犯轻罪时,从比丘而忏悔。(八)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,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。
Q4:西游里的须菩提是谁?
菩提祖师,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,收孙悟空为徒,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、筋斗云,但菩提祖师却要求孙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状况。
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,是如来佛祖的师弟。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。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,建立佛教,把西方教吞并。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,将高山命名为“灵台方寸山”,与“天竺灵山”相对。
孙悟空拜别须菩提后,《西游记》再也没有出现须菩提。估计他是解散弟子,重起法号了。须菩提给自己改了个什么法号呢?——弥勒佛。弥勒佛又称“未来佛”“东方佛”,在佛教的地位中仅次于释迦牟尼。“菩提”是释迦牟尼的别号,“须”是必须、应当的意思,须菩提,即“应该是菩提,只是现在还不是”,和“未来佛”意思相同。“须菩提”这三个字就像一个广告,对吸纳门徒,扩大影响有好处。
“东方佛”的“东方”是相对释迦牟尼的“西天”而言的,如来佛和弥勒佛各居西东,灵台方寸山在灵山的东面,势力范围依然局限在西牛贺洲,并未涉及东土中国。尽管弥勒佛是名正言顺可以接替如来佛的候选人,但他并没有发展“武装力量”的权限,因此他光明正大地自立山头,招纳门徒,却只敢秘密教授孙悟空神通和武术,唯恐被如来佛知道。而如来佛也不放心,派了耳目在他身边。
后来,弥勒佛的黄眉弟子下凡,虚设了小雷音寺。小雷音寺的意思和灵台方寸山一样,“台方寸”表明灵台方寸山规模比灵山小,小雷音寺也强调了“小”字,弥勒佛处处用心,事事效仿佛祖。
孙悟空请了几路神仙下界也不是“黄眉老佛”的对手。这次请救兵与众不同:以往遇到为难之处,孙悟空第一个会想到去请观世音,但这次他几乎走投无路了,也没想要去请观音菩萨,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来到西牛贺洲,这里靠近灵台方寸山,是须菩提的地盘,请观音菩萨这样的如来佛的亲信来是很不妥当的。所以他对功曹说:“怕问菩萨之原由,愁见如来之玉像。”他不想请佛教的神仙,尤其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。
不过,弥勒佛自己来了。他来的第一句话是:“悟空,认得我吗?”孙悟空没有和弥勒佛有过交往,弥勒佛也是第一次在书中出现,他为何要说“认得我吗”?可见二人曾经是相识的。孙悟空走近了看,连忙下拜,说:“东来佛祖,哪里去?弟子失回避了,万罪,万罪。”孙悟空可是个见了玉帝也不拜的人,但见到授业师父却让他心中惶恐,所以连忙下拜。自己是被师父赶走的,本应回避,但已经遇到了,只好说自己“万罪”。他不敢叫师父,只称呼弥勒佛的尊号,但还是自称弟子。此时他心中应该还是很感激恩师的。
他问弥勒佛那黄眉老佛是什么妖怪,并称弥勒佛为“老爷”。老爷是长辈,也有尊重和亲近的意思。但当弥勒佛说那是自己的黄眉童儿时,孙悟空却高叫一声:“好个笑和尚,你??教他诳称佛祖,陷害老孙。”“陷害”是处心积虑的谋划,不是临时起意的刁难,孙悟空认为小雷音寺这一难就是弥勒佛设下的圈套:黄眉老怪对自己的招式了如指掌,他那口袋又很厉害,不是弥勒佛要他来为难自己,自己也绝不至于如此受挫,拜弥勒佛为师,简直就是为了受他的愚弄和摆布的??因此孙悟空才对曾经的师父陡然失去了尊敬之心,骂他是“好个笑和尚”!
孙悟空一见弥勒佛,叫了三种称呼,这是很少见的,也体现了孙悟空当时矛盾复杂的心情。面对这样一个让自己受罪的人,自己这一身本事却是拜他所赐,真是五味杂陈。但此时收服妖怪才是最重要的,孙悟空还是全力配合弥勒佛。弥勒佛让孙悟空变成一个西瓜。以孙悟空桀骜的性格,本不会轻易听别人指使,而弥勒佛却理直气壮地要孙悟空听自己的,孙悟空也的确听从了,可见他们之间还残存着一些默契。
弥勒佛知道黄眉童儿喜欢吃西瓜,果然黄眉童儿把孙悟空变的西瓜吃进肚子里了。而弥勒佛也知道孙悟空喜欢钻进别人的肚子里,才让他变化。就连唐僧他们都不知道孙悟空有这种本事:到狮驼岭的时候,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大战狮子精,孙悟空被狮子精吞进肚子,猪八戒还以为孙悟空小命玩完了呢,回去在唐僧面前要散伙分家。孙悟空道:“此计甚妙,你却如何认得我变的西瓜?”当初孙悟空和观音合力擒黑熊精,孙悟空吃了两个药丸中的一颗,然后变成药丸,他变的药丸大一点,好让观音分辨,这说明孙悟空的变化连观音也难以分辨。而弥勒佛却笑道:“任凭你变成什么,我都知道。”他对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知根知底,因为本来就是他教孙悟空的。
见到黄眉童儿时,弥勒佛说:“孽畜,认得我吗?”和对孙悟空说的话一样,只是他对孙悟空言语亲切,对黄眉童儿却言语犀利。因为他让黄眉童儿盘踞小雷音寺、自称佛祖,本意是想羞辱和刁难唐僧,让他消极取经,但黄眉童儿却刁难孙悟空,把对象搞错了。黄眉老怪和别的妖怪不同,路上几乎所有的妖怪都是冲唐僧来的,但黄眉老怪只针对孙悟空,要和他打赌,看谁能打得过谁。他知道孙悟空是自己的师兄,一心想要把孙悟空打得抬不起头来,好证明自己的本领比师兄强。
Q5:须菩提是什么意思
须菩提
【拼音】:xū pú tí
【解释】:1.梵语subhūti的音译。或译为“须浮帝”、“须扶提”、“苏部底”等。意译为“善现”、“善见”、“善吉”、“空生”等。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2.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。
【例句】:佛告须菩提,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
Q6:佛经中经常出现的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,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,一切是因缘所成,一切也由因缘所灭。因缘,就是“空”的最好注解。
空,不是空了没有的空,不是空空洞洞的空。空,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,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,空是充满了革命性和积极性。
空,是大乘佛法的义理;空代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。不是佛陀的弟子,固然不能了解到空理,就是佛陀的一般弟子,也很少能懂得空的妙义。
扩展资料:
须菩提 [ xū pú tí ]
1.梵语subhūti的音译。或译为“须浮帝”、“须扶提”、“苏部底”等。意译为“善现”、“善见”、“善吉”、“空生”等。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
《维摩诘经·弟子品》:“佛告须菩提:‘汝行诣 维摩诘 问疾。’”僧肇 注:“须菩提、秦言吉。弟子中‘解空第一’也。”
2.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。《景德传灯录·百丈大智禅师》:“於是创意别立禅居,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,号曰长老,如西域道高腊长,呼须菩提等之谓也。”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须菩提
关于须菩提是什么意思和须菩提祖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须菩提是什么意思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湿度46%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须菩提是什么意思,以及须菩提祖师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须菩提就是假菩提吗?
-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什么意思?
- 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- 西游里的须菩提是谁?
- 须菩提是什么意思
- 佛经中经常出现的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Q1: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须菩提就是假菩提吗?
“须菩提”是外来语的音译。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恒乐安定、善解空义、志在空寂”著称,号称“解空第一”。
凡是音译词,只表示读音,不能按汉字的字义作解释。
例如美国前任总统叫“Trump”,从发音上,近似于汉语的“特朗普”,或者是“川普”。按读音翻译的词语,不能再从汉字反过来解释意义。如同“释迦牟尼”,都不能按汉字逐一解释。
Q2: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什么意思?
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,於意云何就是"你觉得怎麼样","你的意见是什麼"的意思。这是佛陀在询问须菩提的意见。
《金刚经》中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:
佛陀在般若会上,对须菩提说道:
「须菩提!你很有辩才,能深体真空的道理。今天在场聚会的菩萨很多,你可以向他们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,满足他们的所学,以共勉精进吧!」
佛陀这么一说,在座的会众都知道般若法门,是甚深玄妙的法门,所以心中都猜想道:「须菩提尊者能以自己的智能辩才来宣说如是微妙之法呢?还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宣说呢?」
须菩提知道会众的心意,他就说道:
「佛陀的慈命是不能违的,弟子们来说教,不论深浅的教法,如果要能说得契理契机,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。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说教,劝人修学,才能获证到法的本能,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。我现在以佛陀的威神之力,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理,这不是我的智能辩才之力。」
须菩提很谦虚,他说后又再顶礼佛陀,对佛陀禀告道:
「佛陀!弟子受您的慈命,说明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,但是什么法才名为菩萨呢?什么法才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呢?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,也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,就是这两个法的名称我也没有去分别。我以这样的认识来说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。请您先慈悲开示,我能够满足菩萨们的所学吗?」
佛陀很欢喜的回答道:
“须菩提!菩萨只有名为菩萨,般若波罗蜜多也只有名为般若波罗蜜多,所谓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名称,也只有名称而已。这本是不生不灭,不过为了便于宣说才假为立名。这个假名,不是在内,不是在外,也不是在内外之间,本来就是不可得。
譬如讲『我』,亦唯有假名,我的本体,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。有为的诸法,如梦、如响、如影、如幻、如阳焰、如水中月。可是,须菩提!菩萨要证得不生不灭,仍然是要修学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的假名与假法。”
「须菩提!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,色受想行识的常与无常,乐与苦,我与无我,空与不空,有相与无相,有为与无为,垢与净,生与灭,善与恶,有漏与无漏,世间与出世间,轮回与涅盘,都是不可执着分别的,其它一切诸法都是这样。
须菩提!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因为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,不应对诸法起分别之想,应住于空,住于无分别。菩萨修六波罗蜜等其它诸行,也是不见菩萨的名,不见般若波罗蜜多的名。菩萨只有求一切智,知道一切是诸法的实相,而这个实相才是不垢不净的。
假若菩萨能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知道名相是权巧而假为的安立,则对色受想行识和其它的一切诸法,都不生起执着,对智能不生执着,对神通也不起执着,对什么都不执着。为什么对一切法都不执着呢?因为有执着就是不可得。
须菩提!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,对一切法都不起执着时,才能帮助完成六波罗蜜多的修行,才能进入修行者的正位,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,具足神通,畅游佛国,化益众生,庄严清净佛土,自己安住于自在解脱的境界。
须菩提!色,是菩萨吗?受想行识是菩萨吗?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吗?地水火风空识是菩萨吗?远离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地水火的人是菩萨吗?」
”佛陀!这以上都不可名为菩萨。”须菩提回答说。
「须菩提!你说这以上都不名菩萨,这是什么缘故呢?可以说明吗?」
「佛陀!本来所谓众生者,是不可知、不可得的,不论什么法甚至菩萨都是如此。说有这个法,说没有这个法,以及远离法性,都不名为菩萨。」
佛陀听须菩提的回答,很高兴的称赞道:
「对啦,须菩提!所谓菩萨,所谓般若波罗蜜多,皆是不可得,菩萨虽要修习,但本无修习。须菩提!我再问你,色受想行识等诸法是菩萨义吗?」
「佛陀!色受想行识等都不是菩萨义!」须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。
佛陀又再欢喜的嘉许须菩提道:
「须菩提!你说得很对,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,色受想行识的诸法,或常或无常,或有为或无为等,皆是不可得。菩萨应以海阔天空的心情修习般若波罗蜜多。
「须菩提!你说你没有见到菩萨与菩萨名的法,法与法界,法界与眼界,眼界与意界等,这些相对的法并不是对立的。是什么原因呢?如你所说,菩萨如此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也不得菩萨名,这才真名菩萨,真名般若波罗蜜多,这才是为菩萨所说之教。」
在数万听众的般若会上,为诸大菩萨说教,佛陀和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,因为甚深微妙的空的真理、空的哲学,唯有须菩提才能深刻体证和了解。就这样,他解空第一的盛名,在僧团中受到普遍的尊敬。
扩展资料:
《金刚经》的思想中心
1、着重“无相”
“无相”与原始般若的“无受三昧”、“是三昧不可以相得”称之为“离相门”一样。《金刚经》说“无相”而不说“空”,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。
2、着重“无我”的菩萨行
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,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“无我”。而古传般若即以“无我”悟入实相。“原始般若”阐明菩萨(我)与般若(法)不可得(空),原理是一样的。但《金刚经》不只说“无我”,也说“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”。
3、着重“利他”的菩萨行
般若的原义,菩萨行重於自行。《中品般若》的不退菩萨“报得波罗蜜”、“报得五神通”,“成就众生”,“庄严国土”。《金刚经》着重菩萨“受记”、“度众生”、“庄严国土”,与《中品般若》的重利他行相合。
4、着重佛的体认
如说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,“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”──佛是离一切相的。“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”,“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,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,即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。
5、佛和法的并重
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,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(重法)。而《金刚经》是重法又重佛(塔)的(与《法华经》相同),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《金刚经》(佛典)
百度百科—须菩提
Q3: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“须菩提”意译为善业、善吉、善现、善实、善见、空生。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。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,智慧过人,然性恶劣,嗔恨炽盛,为亲友厌患,遂舍家入山林。山神导之诣佛所,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,师自悔责忏罪。后得须陀洹果,复证阿罗汉果。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,被誉为“解空第一”。于佛陀之说法会中,常任佛陀之当机众,屡见于般若经典中。
【比丘】
梵语 bhiks!u,巴利语 bhikkhu 之音译。又作苾刍、苾刍、煏刍、备刍、比呼。意为乞士、乞士男、除士、薰士、破烦恼、除馑、怖魔。乃五众之一,七众之一。指出家得度,受具足戒之男子。至于比丘尼乃梵语 bhiks!uN!i^ 之音译。又作苾刍尼、苾刍尼、煏刍尼、备刍尼、比呼尼。意为乞士女、除女、薰女。又称沙门尼、尼。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。比丘原语系由“求乞(bhiks!)”一词而来,亦可解为 bhinna-kles/a,破烦恼者之意。
据大智度论卷三载,比丘之语义有五种,即:(一)乞士(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),(二)破烦恼,(三)出家人,(四)净持戒,(五)怖魔。其中,破恶(破烦恼)、怖魔、乞士,称为比丘三义,与“阿罗汉”一词语义中之杀贼、应供、无生等三义,合称为“因果六义”(比丘为因,阿罗汉为果)。
有关比丘之种类,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举有名字(名想)比丘(有名无实之比丘)、自言(自称)比丘(自称比丘者)、为乞(乞丐)比丘(为乞食而生活者)、破烦恼(破惑)比丘(真比丘)等四种比丘。四分律卷一则举有名字、相似、自称、善来、乞求、著割截衣、破结使等七种比丘。
比丘、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,依律而有异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。又比丘尼应敬比丘,故制定八敬法(又作八敬戒、八尊重法、八不可越法),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。八敬法即:(一)每隔半月,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导一次。(二)跟从比丘安居。(三)安居结束,必从比丘众中求自恣忏悔。(四)从比丘受具足戒。(五)不可辱骂比丘。(六)不可举说比丘所犯之罪过。(七)犯轻罪时,从比丘而忏悔。(八)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,亦须向新受戒之比丘礼拜。
Q4:西游里的须菩提是谁?
菩提祖师,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,收孙悟空为徒,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、筋斗云,但菩提祖师却要求孙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状况。
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,是如来佛祖的师弟。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。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,建立佛教,把西方教吞并。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,将高山命名为“灵台方寸山”,与“天竺灵山”相对。
孙悟空拜别须菩提后,《西游记》再也没有出现须菩提。估计他是解散弟子,重起法号了。须菩提给自己改了个什么法号呢?——弥勒佛。弥勒佛又称“未来佛”“东方佛”,在佛教的地位中仅次于释迦牟尼。“菩提”是释迦牟尼的别号,“须”是必须、应当的意思,须菩提,即“应该是菩提,只是现在还不是”,和“未来佛”意思相同。“须菩提”这三个字就像一个广告,对吸纳门徒,扩大影响有好处。
“东方佛”的“东方”是相对释迦牟尼的“西天”而言的,如来佛和弥勒佛各居西东,灵台方寸山在灵山的东面,势力范围依然局限在西牛贺洲,并未涉及东土中国。尽管弥勒佛是名正言顺可以接替如来佛的候选人,但他并没有发展“武装力量”的权限,因此他光明正大地自立山头,招纳门徒,却只敢秘密教授孙悟空神通和武术,唯恐被如来佛知道。而如来佛也不放心,派了耳目在他身边。
后来,弥勒佛的黄眉弟子下凡,虚设了小雷音寺。小雷音寺的意思和灵台方寸山一样,“台方寸”表明灵台方寸山规模比灵山小,小雷音寺也强调了“小”字,弥勒佛处处用心,事事效仿佛祖。
孙悟空请了几路神仙下界也不是“黄眉老佛”的对手。这次请救兵与众不同:以往遇到为难之处,孙悟空第一个会想到去请观世音,但这次他几乎走投无路了,也没想要去请观音菩萨,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来到西牛贺洲,这里靠近灵台方寸山,是须菩提的地盘,请观音菩萨这样的如来佛的亲信来是很不妥当的。所以他对功曹说:“怕问菩萨之原由,愁见如来之玉像。”他不想请佛教的神仙,尤其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。
不过,弥勒佛自己来了。他来的第一句话是:“悟空,认得我吗?”孙悟空没有和弥勒佛有过交往,弥勒佛也是第一次在书中出现,他为何要说“认得我吗”?可见二人曾经是相识的。孙悟空走近了看,连忙下拜,说:“东来佛祖,哪里去?弟子失回避了,万罪,万罪。”孙悟空可是个见了玉帝也不拜的人,但见到授业师父却让他心中惶恐,所以连忙下拜。自己是被师父赶走的,本应回避,但已经遇到了,只好说自己“万罪”。他不敢叫师父,只称呼弥勒佛的尊号,但还是自称弟子。此时他心中应该还是很感激恩师的。
他问弥勒佛那黄眉老佛是什么妖怪,并称弥勒佛为“老爷”。老爷是长辈,也有尊重和亲近的意思。但当弥勒佛说那是自己的黄眉童儿时,孙悟空却高叫一声:“好个笑和尚,你??教他诳称佛祖,陷害老孙。”“陷害”是处心积虑的谋划,不是临时起意的刁难,孙悟空认为小雷音寺这一难就是弥勒佛设下的圈套:黄眉老怪对自己的招式了如指掌,他那口袋又很厉害,不是弥勒佛要他来为难自己,自己也绝不至于如此受挫,拜弥勒佛为师,简直就是为了受他的愚弄和摆布的??因此孙悟空才对曾经的师父陡然失去了尊敬之心,骂他是“好个笑和尚”!
孙悟空一见弥勒佛,叫了三种称呼,这是很少见的,也体现了孙悟空当时矛盾复杂的心情。面对这样一个让自己受罪的人,自己这一身本事却是拜他所赐,真是五味杂陈。但此时收服妖怪才是最重要的,孙悟空还是全力配合弥勒佛。弥勒佛让孙悟空变成一个西瓜。以孙悟空桀骜的性格,本不会轻易听别人指使,而弥勒佛却理直气壮地要孙悟空听自己的,孙悟空也的确听从了,可见他们之间还残存着一些默契。
弥勒佛知道黄眉童儿喜欢吃西瓜,果然黄眉童儿把孙悟空变的西瓜吃进肚子里了。而弥勒佛也知道孙悟空喜欢钻进别人的肚子里,才让他变化。就连唐僧他们都不知道孙悟空有这种本事:到狮驼岭的时候,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大战狮子精,孙悟空被狮子精吞进肚子,猪八戒还以为孙悟空小命玩完了呢,回去在唐僧面前要散伙分家。孙悟空道:“此计甚妙,你却如何认得我变的西瓜?”当初孙悟空和观音合力擒黑熊精,孙悟空吃了两个药丸中的一颗,然后变成药丸,他变的药丸大一点,好让观音分辨,这说明孙悟空的变化连观音也难以分辨。而弥勒佛却笑道:“任凭你变成什么,我都知道。”他对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知根知底,因为本来就是他教孙悟空的。
见到黄眉童儿时,弥勒佛说:“孽畜,认得我吗?”和对孙悟空说的话一样,只是他对孙悟空言语亲切,对黄眉童儿却言语犀利。因为他让黄眉童儿盘踞小雷音寺、自称佛祖,本意是想羞辱和刁难唐僧,让他消极取经,但黄眉童儿却刁难孙悟空,把对象搞错了。黄眉老怪和别的妖怪不同,路上几乎所有的妖怪都是冲唐僧来的,但黄眉老怪只针对孙悟空,要和他打赌,看谁能打得过谁。他知道孙悟空是自己的师兄,一心想要把孙悟空打得抬不起头来,好证明自己的本领比师兄强。
Q5:须菩提是什么意思
须菩提
【拼音】:xū pú tí
【解释】:1.梵语subhūti的音译。或译为“须浮帝”、“须扶提”、“苏部底”等。意译为“善现”、“善见”、“善吉”、“空生”等。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2.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。
【例句】:佛告须菩提,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
Q6:佛经中经常出现的“须菩提”是什么意思?
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,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,一切是因缘所成,一切也由因缘所灭。因缘,就是“空”的最好注解。
空,不是空了没有的空,不是空空洞洞的空。空,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,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,空是充满了革命性和积极性。
空,是大乘佛法的义理;空代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。不是佛陀的弟子,固然不能了解到空理,就是佛陀的一般弟子,也很少能懂得空的妙义。
扩展资料:
须菩提 [ xū pú tí ]
1.梵语subhūti的音译。或译为“须浮帝”、“须扶提”、“苏部底”等。意译为“善现”、“善见”、“善吉”、“空生”等。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,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
《维摩诘经·弟子品》:“佛告须菩提:‘汝行诣 维摩诘 问疾。’”僧肇 注:“须菩提、秦言吉。弟子中‘解空第一’也。”
2.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。《景德传灯录·百丈大智禅师》:“於是创意别立禅居,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,号曰长老,如西域道高腊长,呼须菩提等之谓也。”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须菩提
关于须菩提是什么意思和须菩提祖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须菩提是什么意思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紫外线很弱